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青岛区市排名再度“生变”,西海岸新区继续以绝对优势坐稳首位,之前被即墨区反超的市南区,再次被胶州市反超,前三甲更新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市南区、城阳区、市北区、崂山区、平度市、莱西市、李沧区分列在后。
到年底时,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市北区、崂山区、平度市排名应该相对稳定,但其他区市仍存在变化的可能。不过,即墨区与胶州市不仅总量超越市南区,增速也显著优于市南区,市南区在四季度实现反超的可能性不大;但即墨区与胶州市总量差距较小,且胶州市增速明显占优,如果这一增速优势保持到年底,很有可能胶州市上升至第二位、即墨区来到第三位。莱西市与李沧区的差距更小,只有4.25亿元,而且李沧区的增速稍占优势,年底或许有反超的机会。如果着眼年全年,这一排名仍然存在不少变数。
青岛各个区市,虽然战略任务、产业重点、资源禀赋、发展基数乃至发展阶段都有所不同,但均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的主轴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不同领域做出了不同的取舍和布局,当下的区市排位之变,本质上其实是青岛发展动能的转换之变。
前三季度区市排位变化中,也呈现了一些青岛的发展之“变”:
一是“大青岛”动能加速崛起,发展的拉动力量正在向“外”扩充——前三位区市正是青岛“十四五”规划中的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
二是实体经济的拉动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区市排名变化的重要变量因素——从青岛项目落地情况来看,正是以汽车、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制造业项目落地情况,拉开了区市间的增量差距;
三是主城区的转型升级进入“换挡期”,正处于重新提速的关键时刻——市南区、市北区、城阳区、李沧区前期的“腾笼”确实对增速造成了影响,但“换鸟”后的潜力非常值得期待。
青岛“十四五”空间规划正在落实
从前三季度各区市的成绩单来看,青岛“十四五”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布局正在逐步落实中。规划中提出,黄岛、即墨、胶州作为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要实现与主城区的协调发展。
实现协调发展,意味着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要迅速做大增量,承担起青岛发展新引擎的重任。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增量大正是三区市的最显著特点。
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不仅是总量前三甲,还是增量前三甲。前三季度,西海岸新区以.9亿元的增量遥遥领先,占据增量之首;胶州市以.74亿元的增量位居第二;即墨区以16.5亿元的增量位居第三。
与其他区市相比,前三甲的增量优势十分显著,增量排名第4的是崂山区,为.56亿元,比即墨区少46.54亿元,因此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基本可以说已经坐稳了前三甲的席位。
主城区的发展也有亮点。
青岛“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打造环湾都市现代化主城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发展,强化总部商务、金融贸易、创新创意、时尚消费、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
前三季度,主城区的最大亮点是崂山区。在增速上,金融与创新型企业集聚的崂山区以12.5%的增速位列第2,仅次于国家战略和空港优势叠加的胶州市。
提到崂山区,人们往往会想到近年来快速聚集的金融业,但不能忽视的是,崂山的实体经济依然是非常强大的拉动力量。根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青岛入围的9家独角兽企业中,有6家来自崂山区,占全省1/2、全市2/,分别为日日顺物流、聚好看、能链集团、特来电、卡奥斯、歌尔微电子,均来自实体经济领域。此外,因成立时间超过10年而退出榜单的杰华生物同样在崂山区,杰华生物正是山东的第一家独角兽企业。
崂山区的“腾笼换鸟”已经收到显著成效。
实体经济是关键变量
区市排名变化的背后,其实是青岛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表现。
比如西海岸新区,不仅在前三季度的GDP排名中位列榜首,在近日发布的青岛制造业企业百强名单中也以2家的绝对优势排名第一。如果看西海岸新区的重点产业链布局的话,新一代半导体、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船舶海工、智能家电、汽车、海洋冷链、影视文化、新经济等,夯实的是实体经济的根基。
即墨区位列第二,也是因为做足了实体经济的成色。即墨区正做大做强汽车、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1个百分点。
胶州市位列第三,但是增速最快,增量也仅次于西海岸新区,将时代机遇转化为产业链发展动能是重要的增长原因。胶州市以临空经济区与上合示范区构筑起双发展格局,吸引了中国传化(上合)国际物流港、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和Handle全球根节点(青岛)项目等一批项目。面临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的机遇,胶州市打造千亿级临空产业链;上合示范区则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
生产总值排名前三的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不仅增量大,而且上升快,这与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呈正相关。而增速未能达到两位数的市南区和城阳区,则在经历着产业转型、功能升级的阵痛。
市南区的阵痛,不仅在于老城区发展空间受限等包袱问题,更是因为青岛经济发展引擎的转变。青岛“十四五”规划中,在产业结构方面有显著变化——“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成为主要指标。因此,如何通过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现代旅游、科技服务、数字经济等“四新”经济,实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市南区要进一步做好的文章。
城阳区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在今年因全球市场环境变化遭遇了一些冲击,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城阳区是主城区中的工业“担当”,一方面要定位于主城区着手城市功能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在主城区定位下对现有工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属于二、三产业同时面临转型压力,因此难免出现短期波动。
不过不能忽视的是,发展最终要靠人来实现,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城阳区的常住人口达到了.9万人,增速达50.5%,是青岛增速最快的区市。因此城阳只要度过阵痛期,应该能够快速恢复元气,重新跑出加速度。
项目落地,落出青岛发展新格局
项目,尤其是优质大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项目落地年”里的青岛之“变”,关键就在项目。前三季度,青岛呈现出的动能引擎“外扩”趋势,其实正是项目落地情况,尤其是大项目落地情况带来的外在表现。
今年前三季度,青岛个重点招引项目完成注册个,注册率94%;落地开工个,落地开工率71.7%。70个已签约拟落地重点项目落地开工61个,落地开工率87.1%。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在建27个,开工在建率98.9%,年度投资完成率.4%。15个攻势重点项目开工在建个,开工在建率87.%,年度投资完成率72.9。84个产业链重点项目开工在建77个,开工在建率91.7%,年度投资完成率78.5%。
项目落地越集中,对发展的拉动力就越大。
例如,西海岸新区的一个大项目最近就吸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