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即墨区创新开展基层助残服务模式,通过建设“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协会、志愿助残服务站,点线面结合构建起群众家门口的“助残综合体”,为全区3万多名残疾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为更多残疾人士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途径。
肢体三级的残疾人江志峰,原来在一家在印刷厂上班,年下岗。年4月在即墨区残联的帮助下,参加了创业技能培训班,和妻子在家门口办起了一家印刷材料店。
开发适残岗位,用精准服务点亮心灯。通过扎实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服务平台、志愿助残三配套建设,即墨区残联创新打造了残疾人家门口的“服务综合体”有效模式,注重激发自运转活力。
青岛市即墨区肢体二级残疾人李道秀(右)在自主创办的家电商场为顾客介绍家用电器。(张涛摄)
即墨区共依托新村(社区)党组织设立新村(社区)残协个,依托网格党组织设立残疾人小组个,将辖区内残疾人帮扶全部纳入个社会治理网格服务,形成“镇(街)残联—村(社区)残协—残疾人小组—网格”四级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畅通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村(社区)“闭合式”残疾人工作流程,规范残疾人帮扶受理办理、帮办代办程序,使服务残疾人诉求、解决残疾人困难更高效、更便捷,实现全区3万余名残疾人联系服务全覆盖。
即墨区采取公办民营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专业团队负责管理运行,就近方便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理疗、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还可在这里从事辅助性就业,实现集中照料、便利就业、社会融入和实现价值的共赢。
目前,即墨区按比例、集中就业等多种形式安置残疾人就业余人,开发扶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岗位余个,实现农村残疾人就业余人,扶助70余名残疾人通过个体工商户实现灵活就业,并享受保险补贴。
“让残疾人活出尊严和价值。”即墨区残联理事长张新说,“真正的慈悲绝不是单纯物质上地施予,更应该是生存技能和精神世界的提升,让他们成为家庭的顶梁柱,社会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记者陈曦通讯员张涛史祖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