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育提升学生就业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4月28日讯(记者杨广科通讯员张涛)青岛市即墨区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的级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刘正康、于颖俊、冯信奥、周世俊同学,在年青岛市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一汽富奥威泰克有限公司、海联金汇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公司纷纷到学校接洽预定。机器人装调与维护比赛中获三等奖的李延浩韩明阳戴家祥卓可洺王文泉胡思宇同学,三棱重工海尔有限公司、青岛科捷机器有限公司、青岛上嘉机器人有限公司到学校预定。当初,正是因为学校与这些大公司的定向培养合作关系,让优秀的同学们获得了到达企业就业的机会。在山东青岛市即墨区第一职业中专学校校长朱建学看来,学校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与市场无缝对接,通过订单、定向、冠名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格局,年培养各类人才余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聚焦重点产业设置专业,将课堂设在企业车间,缓解学生就业难。4月28日,山东青岛市即墨区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的王福君老师在汽车维修专业实训车间给学生讲解汽车结构。王福君自豪地说:“我们班的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一汽富奥威泰克、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这些大企业就业上班了。”近年来,即墨区第一职业中专学校与青岛地区知名企业不断加强合作,先后与青岛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有限公司、青岛海联金汇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有限公司、一汽富奥威泰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开展了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受到企业普遍好评。级会计班学生李怡,在一汽富奥威泰克有限公司实习期间,从事汽车配件的物流统计工作,上岗不到三个月,即成为业务骨干,独立承担汽车配件的入库、流水线分配、调换等复杂工作,受到企业好评重用。校企零距离对接。学校坚持“服务学生发展、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构建了冠名办班、订单教育、顶岗实习等培养实用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达%。扩展“校园+企业”培育新型技术人才。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和技能型员工匮乏现状,即墨区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坚持立足企业需求,引导校企双方强化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共同参与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工作,形成了优势互补、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能工巧匠”请进校园。学校根据专业需求,从即墨区大型企业聘请了有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打造了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深入学生内心,辅导的学生在国赛、青岛市比赛中不断突破,连续五年参加全国头脑奥赛决赛,获金牌7枚、银牌4枚,代表中国连续三年参加世界决赛,是唯一进入世界决赛的中职队伍;获全国创造大赛金牌2枚、艺术插花和工业机器人铜牌;获青岛市技能比赛一等奖近70项,二等奖80余项,三等奖余项。学校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蓝领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大国工匠”的摇篮。。课堂搬进“车间”。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引进了北汽新能源汽车修理、检测实验实训基地,与青岛一汽、即发、海联金汇等3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设立了订单班、冠名班,打造“产、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技能学习、实训、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合作企业海联金汇成为“青岛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实训率达到%。“订单”培养送进企业。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先后与青岛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有限公司、青岛海联金汇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有限公司、一汽富奥威泰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开展了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合作关系,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实现了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带来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大幅提升。目前,即墨区有职业院校培养经历的员工占到了企业员工总数的80%以上,职业学校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订单培养的模式,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人数有限,真正做到了供不用求。”朱建学说。“这得益于学校开展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让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适应市场和企业需要。”朱建学告诉记者,“与即墨区重点企业合作成立了冠名班,落实了预备员工制实习制度等,学生一毕业就可以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6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