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这些诗词与习俗要讲给孩子

-这是好老师年的第篇文章-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是中华民族祭祀的节日,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祭祀先祖,以示不忘。

“清明”最初

并不是一个伤感的节日,它是一年中最美时光的代称。后因融合了寒食节祭扫坟墓和上巳节踏青的习俗,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又是一年清明时,这些诗词与习俗请老师和家长讲给孩子!

「清明习俗」

祭祀扫墓清明是一个祭祀扫墓的日子,这一天,不论官家还是民间,都要祭祀先祖,以示怀念。古人历来重视祭祀先祖,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荡秋千这是古代清明时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不论是贵族还是民间,都喜爱荡秋千。《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宋代宰相文彦博有诗《寒食日过龙门》: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插柳清明时节有插柳的习俗,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的说是为了辟邪。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食俗

我国辐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习俗和食俗都不一而论。清明冷食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子福鸡蛋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青团青团又称清明饼、艾叶粑粑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青团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清明诗词

清明是祭祖扫墓、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这一天,诗人们或祭祀或踏青留下许多吟咏的诗篇《风入松》宋·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听风听雨过清明”,你那里,风和雨都来了吗?《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清明节的晚上也许不会有月亮,但是找一首安静的曲子,坐在窗边吹一下凉凉的风,也不负风情了。《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个清明节,如果无雨有风,就出去踏青吧,享受一下无边的桃红柳绿。把对亲人的思念散在清洁明净的风里,他们会随种子一起落下,生根发芽。《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清明时节,园林中的风景正好,亲爱的朋友,你什么时候能来,我们可以在落花的梨树前,把酒言欢。《采桑子》宋·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你住的地方一定也有一个满目繁华的好去处,不是西湖,但是不比西湖逊色。《破阵子》宋·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女孩子在采桑的路上遇到,梨花如雪落,笑声如风铃。生活中是需要笑声的,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清明日狸渡道中》宋·范成大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细雨中,花开得像着了火,柳树枕着水声,在做一场好梦。知道吗?我想就这样打着伞,行走在江南春雨的梦中。《浣溪沙》宋·朱敦儒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趁着清明假期,去享受一下春之繁华吧。一年一年的清明,一岁一岁的牵挂愿你所怀之人,不在远远乡愿你所念之人,近在咫尺望生死是我们唯一不能左右的事,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坦然而快乐地告别。许渊冲说:“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今天是清明在清明节除了怀念先人,更重要的是:珍惜现在大好的春光不负春光,才不负清明!本文综合整理自

诗词中国、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科普中国等封面设计|王荣佳配图设计|中国教育报网友供图责任编辑

孔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5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