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视点丨即墨能否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

马铭徽

编辑

门国锋

年青岛市“两会”期间,青岛在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十大“聚力”工作重点。其中,“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位列第一,制造业成为未来青岛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胶州、即墨和城阳的存在感愈发强烈,在制造业的带动下,其经济规模与增速全面超越市内城区,形成了一波“近郊热”。年,即墨以.52亿元的GDP总量在青岛各区市中排名第三,汽车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以及商贸物流等产业已然成为即墨的支柱产业。

与新晋主城区城阳为邻的即墨,也在不断向主城区靠拢并寻求自身发展的新定位。在年即墨区“两会”期间,即墨对于未来五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定位——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即墨进一步发展的契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人口优势,是即墨打造“增长极”的底气。

“增长极”的底气

在年即墨区“两会”期间,即墨对于未来五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定位——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要打造“增长极”,即墨有实力,也有底气。

作为即墨的“老邻居”,城阳近年来在制造业方面加速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是城阳最大的布局。而即墨最为人称道的当属汽车工业产业链。

从年第一个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式落户,年一汽解放落户,60余家配套企业相继建厂,年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签约,3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同步落成,年解放新能源商用车项目签约投产,年一汽——大众主机厂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同步投产,年奥迪A3车型正式下线,青岛汽车产业进入高档车时代。目前,即墨区的汽车制造产业已经遍地开花,汽车制造业相关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抢抓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青岛将即墨、莱西、西海岸等区域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的重点园区,在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了要“统筹即墨龙泉、莱西姜山汽车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年,即墨的GDP排名在全市位列第三。根据即墨区政府发布的《年即墨区经济运行情况简析》显示,年,即墨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亿元,同比增长6.6%。但主导产业汽车产业同比增长-18.4%,降幅较大。

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即墨的汽车制造业在年表现发挥得并不理想,但当前依旧是即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除了发展主体产业,抓项目、扩投资,是也即墨成为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年年底,即墨区62个项目落地,居青岛各区市第一,即墨区也因此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5.8%的增长。

而在年,即墨区共有项重点项目准备开工实施,包含了青岛市重点项目63个。其中,即墨陆港国际枢纽产业基地(启动区)项目、鑫诚田横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和晟重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以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年产15万辆乘用车项目为年青岛市级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也将刺激即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据悉,即墨已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家,年产值百亿级企业增至3家,“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17家。汽车等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聚集了一汽解放、一汽——大众、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奇瑞4个整车和多个零部件企业,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奥迪A3在即墨下线,即墨汽车产业成为全省25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即发集团、酷特智能将带领即墨的纺织服装产业迈向时尚智能前沿。

企业上市数量是衡量区域经济潜力的重要维度。截至目前,即墨区上市企业达到9家,在交易所等待审核企业2家,在证监局备案辅导企业1家;新三板及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企业家,上市挂牌呈现出多元化、梯次发展的新格局。

青岛制造业基础雄厚,但近年来已经被宁波和无锡赶超。年,宁波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无锡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而青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有8.1%的同比增长。因此,不论是在青岛十四五规划还是在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体现了青岛对重塑制造新优势的决心,对即墨来说,无疑迎来制造业发展的新契机。

产业与人口良性互动

在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市将打造“现代产业”列为城市的首要任务,“现代产业”的第一条就是“制造业”,并明确为“优先发展”。青岛市发改委在《关于印发年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工作要点的通知》中也提到“引导先进制造业有序向北集聚成群,增强城阳、即墨、胶州的产业和人口承载力”。

因此,未来5年青岛“优先发展”的制造业,会首选北部区域,而城阳、即墨与胶州,则是“优先中的优先”。

不论是“引导先进制造业有序向北集聚成群”还是“增强城阳、即墨、胶州的产业和人口承载力”,这都意味着即墨站在了风口浪尖上,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今年即墨区“两会”期间,即墨提出了要“聚力发展新兴产业”。在未来五年,即墨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精准招引头部企业,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全力提升优势产业。围绕汽车、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产业,着力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即墨的产业不断聚集并飞速发展,与即墨的人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即墨区常住人口为.61万,在青岛人口排名中位列第二,其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人。充足的劳动力是即墨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智能科技产业的引进和落地也为即墨引进了不少科技创新型人才,为即墨的经济增长贡献了一份力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即墨在未来五年的规划中下足了功夫。即墨计划在未来五年中加大力度推进创新,通过定向支持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方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同时深入挖掘在即高校院所资源,鼓励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践基地、科研平台,推动先进成果落地转化,以达到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即墨的目的。

想要留住人才,就要解决人才的实际困难。

在青岛市近期下发的《关于印发年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工作要点的通知》中,还专门提到了放宽落户门槛——将学历人才标准放宽至全日制中专(含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将技术技能人才标准放宽至初级工等级,并扩大了可落户产权房屋范围。除了人才落户,即墨还将筹建人才住房套,为新就业无房职工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做好后备保障。

科技创新型人才涌入,需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就必须优化营商环境。未来五年,即墨将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人。加快环秀湖、龙王河人才综合体建设,鼓励“平台+创客”等多元模式创业,将人才进行有力聚集,让人才有平台和空间发挥自己的价值。

(本文原载于“财经齐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2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