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历史悠久的即墨汽车站(下方),还有它上方的北阁街、苏家窑街等处,随着古城的改造而消失。
共济桥南侧的旧书市
水产门市部门头上的为人民服务,印证了这里曾经的计划经济时代。
北顺河街大集天的古董市,是收藏爱好者浏览的地方。古城解放前老黄酒作坊
古城内小红楼
商业门面
新闻巷(狗市胡同)一角
中山街一角
新闻巷的照片,是南口和北口的两块,有指示标志。其中那巷子里的老故事,可真是不少,待有机会,慢慢道来。其实这条巷子以前不叫什么新闻巷,叫狗市胡同,就是即墨逢五排十大集天,在这条巷子里卖狗卖猫的市场。
在匆忙搬迁的古城居民中,最能保持慌而不乱搬离故居的,是古城里黄家胡同的李老先生家。那叫一个优雅静谧干净整洁,不是哪位君子随意就能学得来的。
以上几幅照片是年7月16日,在屋主人搬迁半月之余后拍照的。
董正国,是民国大名鼎鼎的军界人物。他在吴佩孚手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也收留了许多投奔他的即墨老乡。汀泗桥、贺胜桥一战被北伐军打得一败涂地,元气大伤,从此退出军界,在天津租界守着花园洋房,过起了寓公生活。在即墨古城西门外西阁里街北的这处京津风格的大门院落,给了儿子董申周居住。
董大人在即墨城区的这处房宅,从拔地而起到拆除,不足百年时间,期间经历了多少沧桑,都被历史烟云淡化。拆迁时仅知道是一家姓张的房主居住,期间换了多少主人,无有文字记载。
在即墨古城西门外,还有一家和董正国相仿的院落,是户经营工商的人家的宅院,由于是民家,比起官宦人家的董正国自然就逊色的多了,不过在即墨古城的街巷人家中,还是数得着的。这家是南龙湾头姓陆的,在青岛经营工商业,据说从房子盖起来后,就麻烦不断,房主真正住了没有几天,再后来,后来就像走马灯一样,军阀、汉奸、军队等等纷至沓来入住,房屋主人就像唐朝诗人刘禹锡所说的乌衣巷一样,燕子每年春天飞来,总能看到些不同的模样。
陆家拆下来的门楼五花梁顶架,被完好的搬运到文化宫的院子里。
一段历史,犹如笔记本的一页。这页满载笔迹的页码翻过去了,人们又开始记载太阳升起的另一天事情。而被记载的那些事情,随着时日的消磨,也就永远的被后来居上的人们淡忘了。即墨古城曾经发生的事情也是这样,随着古城区的拆迁改造,那些当年的往事,也是犹如过眼云烟一样淡出人们的视界了!
本文作者为青岛文史学者、民间抗战历史研究者李知生,发表过《即墨古今传奇》、《走过六十年》、《崂山抗战》等书著。本文由年至年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的多篇图文汇总编辑而成,记录了即墨古城区域拆迁改造前的珍贵掠影。
凤凰网青岛综合
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ID:qingdaojiyi
商务合作请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