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即墨古城走出去的陕西巡抚蓝章即墨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7/26623.html?ivk_sa=1023197a

蓝章的“少司寇”坊

蓝氏是即墨的望族,是在即墨地区居住较早的家族,《即墨蓝氏族谱》载:“先世居昌阳之舁山(现在的莱阳与乳山交界),后徙即墨黄埠,南宋时又徙盟旺山西泉头村,距城三里,远祖有讳蓝珍者,仕元至武义将军。”

蓝章是即墨地区15世纪考取的惟一一位进士,研究发现15世纪即墨地区的文化相对周边地区是落后的。明成祖朱棣以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为人宽厚大度,常怀仁慈之心,为政行事与其父截然不同,只可惜在位只是短短的八个月,这一年是年,年号是洪熙,死后庙号仁宗,较为恰当。他的儿子朱瞻基,也就是朱棣的孙子,年号宣德,这位皇帝能文能武,武功方面继承他祖父辈的传统,多次征战蒙古大漠,安定了北方,武功方面的就不多说了,文的方面诗词文章较好,特别是绘画的水平较高,故宫博物院存有朱瞻基的不少作品,绘画的水准一点也不输起一些专业画家,和历史上另一位喜欢绘画的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可以媲美,这位皇帝还有个爱好——逗蛐蛐,为此蒲松龄还在《聊斋志异》中,为这位宣德皇帝写了篇文章,也是暗喻他不务正业,为政需勤勉,为君者,当以天下黎民苍生为重,提醒当时的的皇帝,不能只知道下江南,写字画画,听美女唱歌....。

上边这些不是题外话,只是在引起人们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即墨历史上的第四位进士吕让出来以后,将近一百年才出现第五位进士蓝章,而这一百年恰好是明朝历史上的所谓“仁宣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应当发展和进步,进士也不用当只出一个吧?所以说文化遭到破坏,它的恢复期也可以说是修复期是较漫长的。

即墨蓝氏族谱记载,元代出现武义将军蓝珍以后,陆续出现了二十几位千户百户和教谕,蓝章的高祖叫蓝文善,曾祖叫蓝景初,从事农耕,祖父叫蓝福盛,这时已经搬进即墨城内居住,看来蓝章的祖父这一代已经属于小康人家,丰衣足食不是问题,到了蓝章的父亲蓝铜这时,蓝氏家族已经是亦商亦农,物质基础更加坚实,蓝铜有钱以后着重培养下一代,在培养下一代这个事情上舍得投资,为此专门在城外即现在的东障村建立了别墅,也是东崖书院的雏形,聘请的老师叫卢继宗,卢继宗本人举人出身,干过伊阳知县。卢继宗本人一支,现在居住在即墨的店集镇周边。

现在推测蓝章的祖父辈应当是生活于明朝的仁宣之时,只有这时才能安心地务农耕,外出通工商,经过两代人的打拼,为第三代人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加之蓝章的个人努力和聪慧,成化二十年(年)蓝章考中进士,这年蓝章三十二岁,史料记载蓝章的父亲蓝铜听到这个消息,便在蓝章祖父的坟前哭着说“此儿显荣,是父阴德之明验也,安能起而见之。”就是告诉蓝章祖父,承接你当年的努力以及打下的基础,你的孙子已经为你实现了你的所愿,实现了你老人家光耀门庭的愿望,可惜这一切你老人家不能看到了。蓝章的实例告诉人们培养人才多不容易。

蓝章三十二岁考取进士,三十四岁便被朝廷安排的现在的江西婺源做知县,不过当时婺源应当属于安徽的徽州,这个婺源县到现在江西和安徽两省还在争来争去,大多数人认为归属安徽合理一些,对婺源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婺源这个地方很美,给去过的人留下的印象深刻,整个皖南地区,现在以旅游观光业为主,环境相对保护的较好,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待人平和宽厚,许多姓氏,如江、俞、胡、查历史上和这个县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婺源是蓝章出仕的第一站,蓝章好幸福,在这么美的地方当县令,婺源这里的群众也感觉到这位新来的知县,为政风格不错,办了许多实事,像修学庙、修大成殿,当地的老百姓对蓝章的工作也是积极配合和支持。

蓝章在婺源做县令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即是给他的十二岁的儿子蓝田找到一个好的老师——休宁的程敏政,休宁和婺源相距一百多里,程敏政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人物,进士出身还是翰林,教过皇子,后来做过吏部侍郎,这些都不算什么,主要是程敏政在当时的文化界影响较大,程敏政有个特点,虽然他在文化界具有很深的影响,但是他轻易不收学生,能够收蓝田为学生,据说程敏政也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认真仔细地观察,当然后来的历史告诉人们程敏政收蓝田为学生,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蓝章在婺源工作生活了不到四年,这个人还是很有孝心的,这年蓝章的父亲六十五岁,蓝章考虑到母亲早亡,父亲一人在家较为孤单,便陪同老父亲蓝铜,带兄弟蓝奇和儿子蓝田一道赴婺源上任,顺便让老人家走走看看,饱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其实蓝铜也非一般之人,蓝氏族谱记载“少游江湖善经营”,可以看出是个走南闯北的人物,看到儿子蓝章今天这个出息,心里应当是十分高兴,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蓝章在婺源干的热火朝天,不觉进入第四个年头,根据婺源本地的实际情况,办了诸多实事,如兴水利、建书院、搞新一轮婺源县城规划。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蓝章在婺源干到第四年,他的父亲蓝铜去世,蓝章只能回家丁父忧——守孝,休息二十七个月吧!这年是年,蓝章37岁。

蓝章三十七岁这年,父亲蓝铜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蓝章为老人办后事很是认真,为此专门请侍郎刘建撰写墓志铭。这里要提一下这个刘健,我们即墨古城人也应当记住人家,蓝章出面还邀请人家给我们文庙写过“即墨文庙修建记”

蓝章在家丁忧期间,也是闲不住,教育孩子还是第一要务,蓝田也逐渐显露出其超出常人的聪慧,弘治五年,即年,这年蓝章四十岁,发生了两件事,先是蓝章丁父忧结束,然后需要及时去吏部报道。蓝章和安徽有缘,安徽潜山正好有个空缺,潜山距离婺源也不算远,当然潜山县属皖北在长江北岸。第二件事,那更让蓝章高兴的不得了,蓝章十六岁的儿子蓝田也是在这年考取举人,蓝田这块美玉开始发光了,蓝田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开始了其坎坷的心路历程。

蓝章在潜山县继续着他一贯的为政、为人风格,结合潜山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量力而行,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因地治邑的原则,办了诸多好事,当然也没有给继任者留下任何乱摊子和死账坏账呆账,他的上司两位道台一起举荐他为“循吏最”,就是一个地区内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最好的人。

年蓝章走马上任——贵州道试监察御史,正六品。蓝章在贵州干了二年,史料上只说“廉慎明敏”评价还是不错,在艰苦的地方历练,这个过程还是很有必要的,蓝章四十六岁这年,即年,又调到浙江巡按盐法,查巡按官品不大但是“代天子巡狩”,这个责任也够重大的,职权也不含糊,在浙江干了三年以后,蓝章于年被朝廷平调到山西继续干老本行——巡按,在山西干了不到二年,蓝章被吏部一纸调令,进京任职——太仆寺少卿,又官升一级为从四品京官,这个官的职能类似于现在的农业部下属的畜牧局,古今同理,培养个干部真是不容易,做京官不同于地方,天子脚下皇城根旁,对自己各个方面都需要求更加严格,不过站的角度高了,视野更加开阔,对蓝章在仕途上的发展还是有利的。

福祸相依,蓝章进京为官固然对自己的前程有利,但是皇城根下,政治那碗水也是不好趟的,水深着那,看似平静的表面下边是暗流涌动,站错队那是会要命的!在北京做京官的这几年,让蓝章深深地感觉到为官的不易。让他在政治上经受了一次次严峻地考验。

年明朝历史上一个被后人评为最好的皇帝——孝宗朱佑樘去世,他的那个会耍会玩的宝贝儿子朱厚照登上了历史舞台,蓝章差一点丢掉性命,交了五年的“霉运”。年是正德元年,这一年蓝章被升为大理寺右廷尉,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右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的班子成员,品级是正四品,这年蓝章五十四岁,年富力强,地方和中央的工作经历齐备,前程似锦,这时与蓝章政见不同的司礼监总管刘瑾出来横加干扰,对蓝章的进一步提拔给予阻挠并“诬公以细事罗织下狱”。

刘瑾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刘瑾是当时的太监头,名字叫司礼监总管,权利是相当大的,内阁经办的批文必须经他递送皇帝,天天围着皇帝转,刘瑾本人将正德皇帝自小伺候到大,直到正德当上皇帝,正德皇帝刚执政的前五年,他在皇帝面前说话很有分量,在正德前五年,刘瑾就是个二皇帝,刘瑾有个特点就是,你不给他钱,他不给你办事,你给他钱,他一定给你办事,秉性耿直的蓝章是靠本事吃饭的人,发自内心瞧不起刘瑾这种“人”,刘瑾也看出蓝章对他的态度,只要是政治上的异己分子一定要先处置而后快,随即对蓝章以及刘瑾的政治对立面进行了一系列残酷无情的打击。

直到正德五年刘瑾被诛杀——凌迟,被刽子手在身上割了刀,原因是刘瑾自己想当皇帝。其实就是树敌太多,不知天高地后,当了皇帝还想当神仙,由此看出人要多行善,多做好事。明朝有三个“著名的坏太监”分别是正统年间的王振、正德年间的刘瑾、天启年间的魏忠贤,这三个“人”都没有好下场,死的很惨。

刘瑾被诛杀后。正德皇帝找到吏部的负责人谈话,主要精神是两个凡是,一凡是刘瑾提拔的今后一概不予重用,凡是被刘瑾迫害的人一律提拔到重要岗位,福祸相依还是有道理的。

蓝章通过五年的进一步历练,终于以自己各方面的良好表现而得到正德皇帝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