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夼”是胶东半岛地名中的常用字,通常作为后缀而出现(也有在前面的情况,比如夼里村)。而与之搭配的前缀可谓五花八门,姓氏、方位、地貌、动物、植物以及典故等都可以。此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不少,这次就再看一个前缀比较特殊的例子,它的名字叫作“拖车夼”。
拖车夼,位于青岛即墨的城郊,在区划上属龙山街道。从墨城路向东,沿着湘江二路、金院路、西夼路走大概十多公里,就可以来到拖车夼村。
夼这个地名,离不开山水两大元素。而拖车夼村周边的地貌就很符合这一点。这里北依龙山风景区,南眺崂山北脉之三标山、马鞍山,村庄附近又有小河经过(这组图片没有拍到河),可谓一处山水胜地。根据《鞠氏族谱》的记载,明永乐二年,鞠氏由浙江平阳迁来即墨。当时,鞠氏先祖出城拖车东行,途中车轴损坏,勉强至此处立村。因拖车而来又地处山谷,故得村名“拖车夼”。按此,“拖车”这个前缀,指的就是当初建村的典故。
拖车夼为鞠姓建村,不过后来也有其他多个姓氏迁来居住,按照年时的统计,年,全村共有居民户,包括鞠、贾、于、修、江等16姓。
由于周边山林较多,在历史上,拖车夼周边还形成过两个小的自然村,分别名为棉花涧和林青。关于这两个聚落的由来,《即墨县地名志》载:清同治时,大留村周姓来拖车夼东北1公里处定居看山,因地处山涧中,背风向阳,小气候温暖,故称棉花涧。同期,拖车夼鞠姓等三户迁入村南1公里处定居,为城里黄家看山。此山林木茂密,四季常青,故以林青命村。不过根据即墨区情网的最新介绍,林青村的几户人家又迁回拖车夼村居住。
在明清时期,拖车夼还算是即墨县的腹地。但到了近现代之后,随着一系列区划调整,这里已接近即墨区的边陲。从拖车夼村向南不远,到了惜福立交,就是城阳区的地界了。
依山傍水的地形,虽然很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但在以农为本的过去,这显然不太利于耕作。听当地老人说,拖车夼村早些年的时候并不富裕。不过,从现在的村貌看起来,这里的条件应该是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一方面有城市近郊区位优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村里的特色种植产业也有关系吧(听说这里种的小米就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