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即墨已巍然屹立于齐国的东方,成为与国都临淄“并夸殷盛”的通都大邑,这一辉煌从战国一直持续到两汉。然而古即墨始于何时,何以与国都媲美?史籍未见确切记载,后人也未有明确交待。新一轮修志,综合有关史料再作探析如下。
西周之前,即墨为莱夷地
从分布于金口、店集、王村等地的11处大汶口文化遗址来看,约距今六千年以前,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土著居民建立了众多小国,这些方国在各自居住地进行开发,共同创造了古老的齐地文化。
“临淄齐国故城”微缩景观
至商朝晚期,山东有名可考的方国有薄姑(以临淄为中心的古齐国)、纪国(寿光东南)、淳于国(安丘境内)、奄国(青州境内)、谭国(章丘境内)、莱国(胶东地区)等几十个,其中较大的方国为莱国,辖今高密、莱州、平度、莱阳、龙口等地,涉及即墨一带的有夷国、棠邑等。周朝初年,周公东征平定管蔡之乱,“灭国五十”。灭奄国、薄姑,迁奄国及薄姑之君,以其地封姜尚,都营丘(一般认为是临淄)。周王使召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王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虽是山东最大的封国,然而,周初齐国的统治区域还只限于以临淄为中心方圆几百里的范围,齐国之东及南还有纪国、莒国、夷国等诸多小国以及其时实力甚为强大的莱国。自太公封齐后,莱国作为商时邦国,周初依然存在,当是附庸国,莱侯因营丘曾属莱国,先后与之七争营丘,长期与齐国抗衡。齐国凭借其所拥有的征伐大权,也频频对莱国进行征伐。
齐灭莱,即墨始设
至东周时,齐国经过数百年的经营,逐渐强大起来。齐桓公时,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公元前年,齐国灭纪国。公元前年,齐相晏弱(晏婴之父)统率齐国大军进攻莱之东阳(今临朐东),随之包围莱都(约昌乐一带),灭了莱国,并在棠邑,俘获了莱共公。《左传·襄公六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今山东龙口一带),分其田。”
为了加强对胶东地区的统治,齐国一方面将莱共公一伙迁到今龙口,在此划定田地,保留其莱名,使其得以生存;另一方面在莱国中心建立军事重镇,齐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清道光版《续修平度州志》载:“即墨故城,齐初并莱,以莱故都辽远,建此城于莱国之中,南控芥莒,北依群山,名朱毛城,后为即墨”。
民间有“即墨城、临淄土”的传说,据考证,即墨故城城墙夯土,确与当地土质迥异,证明当年建城用的土料砖瓦从临淄转运而来的传说不虚。故城东有小沽河,西有墨水河,即墨城以地临墨水而得名。齐大夫朱毛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镇守即墨城,因此,民间最初把即墨城称朱毛城。即墨城因其地处胶东半岛中心位置,是作为都一级的城市来建设的,成为齐国的五都之一。齐国没有推行郡县制,但其所设都城即相当于后来的郡一级,属现今省会城市。这从即墨故城的大小可以看出来。据《平度县志》载,即墨故城遗址南北长10华里,东西宽7华里,而一般县城的长宽只有1华里左右。古代对都、城、邑的大小有严格限定,不能任意建设。因此,即墨城不是县城规模,而是大都市。燕国伐齐,攻下齐国70余城(邹忌说齐国“百二十城”),也是指齐国的大中城市。
春秋起步,战国扬名
即墨从公元前年始建,到公元前年齐威王封即墨大夫,已成通都大邑,是经济中心城市,堪与临淄媲美。
而最能见证即墨商贸发达的当是即墨刀币,现今出土的大量即墨刀币,说明古代即墨的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据史学家考证分析,即墨刀币应是春秋时期齐国早期的地方铸币之一,早于公元前年。战国时期,随着齐国的进一步强盛,才逐步统一到齐刀(齐法化)。因此,即墨在设立80余年后的春秋末期,经济就相当繁荣发达。
即墨的繁荣程度缺乏史料记载,从国都临淄看即墨,即墨故城的大小与国都相仿佛。据《临淄区志》载,临淄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南北9华里,东西7华里,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城郭;小城南北4华里,东西3华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临淄工商业发达,各种官私手工业作坊林立,考古发现故城内有冶铁6处、冶铜2处、铸币2处、制骨4处,“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从临淄人口方面看,春秋前期,管子把国都分为二十一乡,每乡二千户,“凡二十一乡四万二千家”。至余年后的战国时,苏秦说“临淄凡七万户,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
西汉武帝时,临淄人口更多达十万户。临淄如此,即墨由此可见一斑。无怪乎田单能够据此破燕复国,而后秦朝将其作为郡治、西汉又将其设为胶东国都。
来源:中国即墨网
责任编辑:十二新闻热线/业务合作:
敬请期待更多精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