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莱阳县曾经设有一个沽源乡,沽指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莱阳县辖下的“乡镇”数量相当多。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莱阳县的面积大(莱西尚未划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县和乡镇之间还有一个“区”的层级。

就管辖区域来说,这些乡镇的规模都比较小,通常在十个村庄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们各自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名称。

从《莱阳县志》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乡”的名称都很文雅,除了沿用驻地村命名的常规模式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化用典故。

在典故的选择上,以山川等地理参照物居多。比如,这次要介绍的“沽源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沽源乡”,看字面就是“沽河源头所在的乡”。不过,这里的沽河,指的并非大沽河或者小沽河,而是另外一条“沽河”。

对于熟悉胶东地理的朋友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因为大沽河的上游在招远、小沽河的上游在莱州,两者的源头均不在老莱阳县范围内,所谓“沽源乡”的“沽”,显然不是指代这两条河流。

(▲莱西和即墨交界处的五沽河)

那么,另外一条“沽河”又是何者呢?实际上,它指的是“五沽河”。

五沽河虽然知名度不如大沽河、小沽河,但也是一条不小的河流。按照现在的区划,五沽河主要是流经莱西市和即墨区,而其中有相当一段,还是两者之间的分界线。

关于五沽河的基本情况,《莱西县志》中记载说:

“五沽河,源于莱阳市教格庄村(附近),于李权庄乡东南众水村前汇诸溪西流,至李权庄乡前张家庄村西南纳源于即墨县的龙化河,携大洼南流之水及幸福沟、辇分干一支沟、二分干一支沟、钓鱼台沟、狼埠沟、朴木东沟、淤沟等水西流,于韩家汇村西南北折汇入大沽河。境内长18公里,河床宽60~80米,来水面积62.9平方公里。”

通过以上描述,不难猜出“沽源乡”的大概范围。没错,其主要指的就是莱西原李权庄乡(现合并至姜山镇)的一些村庄。

(▲沽源乡辖下部分村庄的位置示意)

这些村庄的具体名称,在民国版的《莱阳县志》中有记载,它们分别是:荣家屯、李家庄、前张格庄、后张格庄、高家庄、烧锅庄、芝麻岭(止马岭)、赵家庄、西三都河、中三都河和东三都河(共计十一村)。

如果对照地图的话,或许有朋友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这些村庄虽然位于五沽河的上游,但距离真正的发源地还有一段距离(更上面还有众水等村庄),为何会被称作“沽源乡”呢?

参考莱西县志的记载来看,这大概是因为五沽河最上游还不太显眼,一直等到即墨方向流过来的龙化河与之交汇,才呈现出大河的风范。而两河交汇的地点,就在前后张家庄附近,因此周边的村庄才会被称作“沽源乡”吧。

不过,“沽源乡”这个称呼并没有使用太长时间,在四十年代之后,就逐渐不见于史料当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81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