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高晗容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基,是为人终身发展“打底”的教育。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既要传授科学知识,还应注重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科学教育涉及师资力量、课程建设、考核评价、条件保障等诸多方面,需要系统谋划。 一、以优质师资支撑科学教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学校科学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合格率仅占30%,任课教师所学专业为科学教育的仅占6.6%,学理科的仅占22.9%;科学教育研究力量特别是一流科学家参与科学教育研究不够,对科学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尚不充分。 许多K12学校着力破解这一难题。比如,张家口未来学校聘请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和导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学校根据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历史等学科特长和专业兴趣,在专家师资团队中,为学生精心配备专业导师,让学生感受名师魅力,激发科学兴趣,并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开展科学实验、体验科研过程、训练科学方法,夯实基础学科素养。 还比如,青岛通济实验学校实施专家治校、名师引领战略。学校管理团队由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校长、青岛市优秀教师组成,并成立教育发展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鲁东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名校长、山东省教科院特级教师等组成专家指导团队,开展教师培训。学校聘请全国各地名师、优秀科学教师到校任教,目前拥有全国优秀教师、青岛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即墨名师70余人,为科学教育奠定了雄厚师资。 不少K12学校还为拔尖人才科技创新班开设充足学科竞赛课程与高校先修课程,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同时灵活安排课程和学习方式,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选择缩短学时、申请部分课程免修,课程学习时间与顺序可以自主调整。 二、以系统课程强化科学教育 系统设计科学课程,是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质量的保障。 许多K12学校发挥贯通培养优势,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科学发展最新动态,构建贯通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从知识系统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角度,突破学段和学科壁垒,让不同年龄学生在最适合阶段学习最适合内容,获得优质的教育。 首先,将科技、体育、艺术等科目适当下沉至低学段,在夯实本学段基础课程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爱好特长、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其次,定期组织上下学段(比如,五、六年级教师与初一、二教师,初二、三教师与高一教师)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研讨如何做好学科知识的无缝衔接。再次,定期开展学生跨学段面对面切磋活动,激发头脑风暴、碰撞思想火花,相互启发借鉴、共同学习提高。 三、以一流设施保障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需要多动手、勤实践。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校虽然普遍配备了科学实验仪器,但因缺少实验场地、实验员、实验材料等,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实验课开设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学校学生甚至从未上过动手实验课。 这样的情况在张家口未来学校不会发生。学校配置了充足的实施科学教育所需实验室及实验仪器,同时充分利用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的科学家联名实验室、中国古生物学人才基地校、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航空航天实验室、清华大学吴建平院士“下一代互联网工程实验室”、清华大学青少年美育研究基地、中科院“天体物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场地及设备设施,结合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校外资源,开设科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化学与生活、航空与航天、古生物与人类起源、人工智能、软件编程等研究性、实践性、拓展性校本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审辩思维。即使在这个暑期,学校还与中科院专门精心研发了一款名为“未来盒子”的探究性学习教具集成包。“未来盒子”基于配套科学课程和特制教具,打造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专属便携式微型实验室。通过科学导师+线上课程+动手探究实验,引领学生利用暑假休闲时光享受动手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充分感受科学魅力。正如学校同时向学生发出《让科研为你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的信中所说:“‘未来盒子’是张家口未来学校送给学生的1份特殊礼物。打开‘未来盒子’,就像打开一扇通往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大门,在真实科学探究中体会成与败,感受科学发现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