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历史明正统年间即墨县阴岛社居民外

迁海”和“禁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两朝时有出现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多数都有“海防”因素的考量,只不过不同时期的“防范对象”有所区别。明代的“迁海”和“禁海”,大部分时间是为了防范倭寇。而清代初期的迁海,主要是为了阻遏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南明军队;中期之后的禁海,防范对象则主要是西洋诸国。

具体就明代而言,因防范倭寇而出现的“迁海”政策并非是全国一刀切,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一事一议”。比如,明英宗正统年间山东莱州府即墨县“阴岛社”居民外迁事件,就是经大臣提议后才由朝廷批准的一次小范围“迁海”。

所谓“阴岛”,即现在青岛市胶州湾北端的红岛。关于“阴岛”改“红岛”的经过,《崂山县地名志》称:“(阴岛)公社成立于年,以阴岛命名。年,岛上干群,嫌‘阴’字不雅,故弃‘阴’取‘红’,经县批准,改为‘红岛’。”

(▲现在地图上红岛的位置示意)

在古代,阴岛长期属即墨县辖区,明清时期岛上设有“阴岛社”(属即墨七乡之一的里仁乡管辖)。从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标注来看,当时阴岛尚四面环水。而到了近代青岛开埠之后,阴岛不仅从即墨县析出,地理环境似也有所改变。民国时期编撰的《胶澳志》记载道:“阴岛,在胶州湾内……北面多盐田,可通陆地,形成半岛,地势平坦,居民十有六村,咸赖鱼盐之利以为生。”后来,阴岛先后划归崂山县(区)和城阳区,现在则设有红岛高新区。

(▲红岛东侧女姑口附近的风光)

言归正传。明英宗时期“阴岛社”的那次迁海,具体时间为正统十四年十月(年,即土木堡之变当年)提议人叫作徐安,其当时的身份为山东等处总督备倭(驻地在登州),同时具有“永康侯”的世爵。(注:徐安的父亲徐忠跟随明成祖朱棣靖难有功,封永康侯,子孙世袭至明末。)

关于此事,《明实录》有一段简要记载,称:

“山东等处总督备倭、永康侯徐安等奏,比见倭寇往来海中,虑其登岸抢掠即墨县阴岛社,请迁其民于陈马庄居住,验户丁多寡拨与空间屯地耕种。事下户部,覆奏从之。”

按照这段记载,当时即墨沿海尤其是胶州湾内有倭寇出没。陆地区域尚有卫所驻守,而阴岛孤悬海上,一旦有警,增援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徐安便提议将岛上居民外迁至陆地上的陈马庄安置。(注:现即墨东北部的金口镇辖区内有陈马庄村,不知是否为文中提到的陈马庄。倘若是的话,那么这次迁徙的距离也不算短,超过百里的路程。)考虑到当时土木堡之变已经发生,京师告急,明朝中枢有调山东备倭军勤王的举动。此事也有可能是山东沿海备倭兵力不足的连锁反应。

(▲红岛的蛤喇相当有名)

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此事在地方史志中并无详细提及,不过从一些星散记载中也能看出些许端倪。如《红岛街道志》记载说:“明万历七年(年),阴岛社有户、人,其中军户74户、人。”作为一个“社”,岛上当时仅有百余户人家,很有可能就是正统年间居民外迁的一种结果体现吧。(本文作者:耳左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9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