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数量已达到21个。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年11月1日零时,按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排序,我国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特大城市有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和大连。
青岛市区人口达到万,位列特大城市第8位、全国第15位,较年上升一个位次(依据《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排名)。
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青岛城区人口的变化趋势。观象君查阅往年住建部《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结合此次国家统计局数据发现,年-年的十年间,青岛城区常住人口从.28万人,增长到年的万人,增加了万人,增幅达到%,翻了一番还多。
城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单元和动能引擎。
数据显示,青岛建成区面积从年的.33平方公里,增长到年的.16平方公里,增长了%,10年间几乎长出了两个“青岛”。
入列特大城市,意味着青岛城市能级实现了一个大的跃升。尤其是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承载各种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国家明确提出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青岛将享受更多的国家政策利好。
面向“十四五”,青岛提出了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等远大的城市目标,特大城市的资源禀赋、能级前景,将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支撑。
也要看到,与前排城市相比,青岛的城镇化率还不高,城市规模能级还不够大,城市品质还不够高,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以国际通用的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化率为例。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青岛城区不断扩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青岛常住人口为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万人,城镇化率为76.34%。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0.53个百分点。
而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城镇化率早已达到%,上海为89%,北京为88%,广州为86%;同类城市中,南京为87%,沈阳为85%,武汉为84%,杭州为83%,长沙为83%,大连为82%。
在国家统计局此次发布的21个超特大城市中,青岛常住人口数量位列全国第13位,城镇化率排名第18位,城镇人口位列全国第16位,城区人口则列第15位。这说明,青岛的城镇化率还不高,城区人口规模还偏小,与城市实力与地位还不相匹配。
站在入列特大城市这个新的起点,青岛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难题还有不少。
01
“大青岛”一步步走来
青岛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城镇化的历史。
青岛独特的区位和地理格局,决定了青岛独特的城市“生长路径”:从建置之初的偏居一隅、带状发展,到东进、西跨、北拓,从“环湾”,到“跨湾”,再到“拥湾”。
短短年间,青岛实现了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嬗变,城市体格不断健硕,形象气质不断提升。
这个过程中,青岛建成区面积扩张的速度不断加快(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年-年十年间,建成区面积从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扩大了平方公里。而从年到年九年间,青岛建成区面积从平方公里大幅扩大到平方公里,扩大了平方公里,位列全国第11位。
同期,青岛的GDP从亿元,增加到亿元,增长了1.3倍,翻了一番还多。
从过去的“小而美”,到今天的“大而强”,青岛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眼下,大青岛正在谋求更“大”的发展。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发展,打造新时代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主城区。城阳区首次被纳入主城区。
坚持聚湾强心、主辅联动,打造与主城区协调发展的黄岛、即墨、胶州三大主城片区。
坚持网络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建设蓝谷、董家口、姜山、南村四大功能性战略节点。
培育平度莱西青岛都市圈两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这意味着,未来的大青岛,将真正成为环胶州湾布局发展的湾区大都市,胶州湾将成为青岛名副其实的“内湖”,青岛的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将进一步跃迁。
近日发布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草案)提出,构建“一主三副两城”的都市区空间结构——
其中,“一主”指东岸-城阳-原黄岛,共同打造更高能级的主中心城市,都市区综合服务中心;
“三副”指胶州、即墨、原胶南,打造都市区副中心城市,承担都市区专业化高端功能;
“两城”指董家口港城、蓝谷海洋科学城,打造都市区外围新城。
这意味着青岛将主城区范围从胶州湾东岸拓展到北岸和西岸。主城区在人才吸引、资源集聚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主城区范围的大幅拓展有利于突破青岛发展的空间束缚,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力。
面向未来,大青岛正一步步走来。
02
特大城市的“特殊待遇”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个地级行政单位,城市数量约个。
特大城市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照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我国城市被划分为五类七档。
其中,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上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根据这一标准,目前全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有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和大连。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年,青岛城区常住人口突破万大关,达到.7万人,首次晋级特大城市。
迈入超大特大城市行列,意味着城市能级的大提升。入围城市基本都是经济大市,21城中有16城GDP过万亿,而且城区人口排名基本与城市GDP排名走势相一致。
城市的演进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市场,城市是大,还是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是否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依据的。
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承载各种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9个城市群承载了我国78%的人口、贡献了超过80%的国内生产总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覆盖的人口超过8亿人,贡献了占全国总量77.8%的生产总值。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正是中心城市中的中心城市。可见,在未来,国家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将给予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