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友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即墨古城一、古城新貌五月某日搭机至青岛,再乘车半小时抵达即墨。为何前往即墨?一个月前,助理问我“知不知道山东有个即墨?”我说“知道”,印象中依稀记得那是古代齐国的一个都城,再一想,好像与“田单复国”的故事有关。既然我说了“知道”,接着就有任务了。原来即墨市正在全力恢复古城的建筑,希望藉此吸引观光人潮,同时让人们回味及分享古城的辉煌历史。我近年在大陆讲国学,可谓不遗余力,因此有朋友推荐我去即墨谈谈国学,介绍这座古城的文化背景,再透过电视及网络的摄制与播出,或许可收宣传之效。到了现场一看,并非“恢复”而是“新建”。原址所根据的是德国传教士在清末所拍摄的十几张照片,加上三大本清朝《县志》提供的素材。我心中想的是公元前三世纪“田单火牛阵”的画面,在时间上比照片中的城墙早了两千年左右。这真是“一座古城,两个世界”。从传教士所留下的教堂照片及夫妇合照的画面看来,应该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师的杰作。西方科技(照相机)留下了珍贵的照片,使我们不致于陷入凭空想象的思古幽情中。城高九公尺,我的初步印象是与曲阜孔庙的城墙差不多。城宽六公尺,因此入城之后,顺着城墙一看,将来可以隔成环城的商店街,充分响应现代游客的各种需求。城中有县衙、学宫、孔子庙、关帝庙,以及十数座功名及贞节牌坊。这些是我们在仿古建筑的城市中常见的,比较特别的是:所有的石雕与木雕都非常精巧。陪同我参观的宋副市长表示,他们想尽办法请到目前中国仅存的最好的老师傅来进行此一工作。据他所说,三年来参与这项建设计划的许多专业团队都认为:“即墨古城”是他们的巅峰之作,以后很难再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了。二、历史背景谈到齐国,我们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是姜太公(吕尚)。姜太公辅助周文王与武王,革命成功,取代了商朝。周朝封建时,他受封于齐国,周公则受封于鲁国。周公问姜太公将如何治齐,得到的答案是“举贤而尚功”,要推举有才干有功劳的人。周公听后,下了一句评语:“齐国后世必有劫杀之君。”意思是:齐国将来一定会有国君被劫持与被杀害的。理由很简单:必有大臣“功高震主”,将会取而代之。齐国传了二十四世,就被田氏(亦即陈氏)篡夺了。我们在《论语?宪问》读到“陈成子弒简公”,即是齐国的陈成子(田常)杀害了齐简公。到了战国时代初期,田常的曾孙田和正式篡位。从此齐国还是齐国,但国君已非姜氏后裔了。“田单复国”的故事有什么背景呢?在《孟子》书中,第一篇是〈梁惠王篇〉,但是从第八章以后上场的主要是齐宣王。当时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出兵平乱,五十天就占领了燕国。孟子劝宣王不要“以暴易暴”,更不要吞并燕国。宣王不听,后来几乎引起各国联军的征讨。事隔多年,燕昭王时,以乐毅为将,联合六国(燕、秦、楚、韩、赵、魏)攻打齐国。齐愍公逃难到莒城,田单则逃难到即墨城。田单是齐国王室远房亲戚,原在都城临淄担任中阶公务员,未受重用。乐毅率联军打来,势如破竹,田单与其族人先逃到安平;他吩咐族人把马车的车轴突出部分锯掉,再包上铁网保护。当齐人的马车相互碰撞、卡住车轴时,田单的族人顺利逃出安平并抵达即墨。燕军攻到即墨,即墨大夫出城应战阵亡,大家公推田单为守城将军。在莒城,愍公被楚将所杀,稍后襄公即位,齐国军民燃起了希望,此即“毋忘在莒”。现在就看田单了。他利用燕惠王上台之时,使出反间计,说乐毅拖延多年未能攻下莒城与即墨,乃因怀有贰心。惠王上当,派骑劫取代乐毅。田单连番用计,使骑劫松于防备,也使即墨军民“化悲愤为力量”,士气高涨,决心死战。他这才推出史书上所称道的“火牛阵”。征集千余头牛,牛角缚上兵刃,尾巴绑上浸油的茅草,背上披着五彩布。在半夜时,放火烧牛尾的茅草,使牛向前狂奔、冲入敌阵,后面跟上五千精兵。燕军死伤惨重,骑劫阵亡。田单一举收复齐国七十余城。这就是“田单复国”的大致过程。田单因功受封为安平侯。三、文化涵义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事不少,但由于年代悠远、材料太多,让人无从记忆。现在一座即墨古城,在建筑上古色古香、在雕工上尽善尽美,使人一到现场就感受传统文化的亲切呼唤,并对曾经在此奋斗有成、名垂青史的先人事迹,引发深情的向往。这座新建的古城在文化上的价值将是长久的。欧洲有个例子可供对照。我曾在荷兰的莱顿大学教过书,知道这座大学是怎么来的。年,西班牙入侵荷兰,一开始也是所向披靡,到了莱顿才停顿下来,吃了个败仗。荷兰光复之后,国王奖赏莱顿居民,问他们需要什么?答案是:“请给我们一所大学。”莱顿因而成为一座大学城,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即墨目前是青岛市下辖的小市,但由于古城的建筑,它将很快吸引人们的眼光,并成为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文章由傅佩荣老师原创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