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大讲堂杨立华中国哲学的精神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论中国哲学?

一直以来有人质疑,中国有哲学吗?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这是文化自信丧失的一种表现。如今文化自信的丧失,已经方方面面伤害了我们。而只有那些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人,才能真正向别人学习。

我们的文明品格一直没有变化,数千年如一日就在这个版图上,我们说着当年的语言,用着当年的文字,讲着当年的经典。真正的经典没有死,是活在我们的语言、活在我们的精神当中的。

8月2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做了题为“孔子与老子:中国哲学的精神”的演讲。

杨立华用一句话做了总结:“中国哲学,是以孔子为基础、以老子为补充的哲学。”

“我们的文明是把劳动和创造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这个文明最根基性的东西,也是我们这个国家能够在过去几十年里就到达这样高度的原因。这个精神,源自于对世界、对人生最根本问题的真实而深刻的认识。”

讲座对中国最基础的两个哲学体系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解读,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以及融于骨血之中的民族精神,历历可见。

▲孔子讲学(图片源自网络)

《论语》的三大特点

《论语》这本书不是孔子本人作的,孔子生前没有见过《论语》,他的第一代弟子也没有见过,《论语》这本书是曾子去世以后才开始编纂的。曾子是孔子晚期最杰出的弟子曾申,曾子去世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年,《论语》的主体部分编成时间应该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之间。《论语》的资料应该是来自孔子的第一代弟子,就是那些亲自聆听过孔子教诲的人,他们把自己认为孔子最重要的教诲记录了下来。曾子去世以后,孔子的第二代弟子担心孔子的教诲会慢慢丧失掉,于是开始了《论语》的搜集和编纂工作,这是《论语》大概的成书过程。

《论语》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也应该是伴随一生的书。我接触《论语》到现在有三十年了,自己都不记得讲了多少遍。但是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我对《论语》还是会有新的认识,我现在的理解比我去年对《论语》的理解,又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论语》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丰富。中国古代书籍当中,《论语》是最丰富的。不管你读到多高深,会发现这些道理也不在《论语》所说的道理之外。我研读了那么多年,今年新出了一本书,其实已经扩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还是在《论语》的笼罩之下。所以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赵普讲“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同学问我这句话对不对呢?我说这个我真不知道,但是我的体会是,一部《论语》应对自己的人生,是足够了的。

第二是朴素。读《论语》,别期待一下就能读出其中的高明。读一遍就能读出《论语》高明的人,天分是极高的。《论语》太平实了,就像阳光、空气、水和粮食一样,几乎没有味道。细读十遍《论语》必有效果,就连你的整个人都会改变,精神气质会不一样。我从14岁到34岁,长时间失眠,一般睡眠问题是越老越严重的,但我到34岁以后就好了,就是因为熟读儒家经典,越读得久,人的心胸越宽,自己的事儿想得越少,就越容易睡得着。所以大家如果睡不着,那我教你们一招,临睡的时候别想自己的事儿,去想别人的事儿,一会儿就睡着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国家大事,离我们比较远,我们也没有什么眉目和线索,基本想一会儿就睡着了。

今天大部分人的毛病就三个字——太自我,越自我的人越不幸福,为什么?因为自我越大,得失心就越重,得失心越重,一辈子就脱不了“患得患失”四个字。所以不要先想要读到《论语》的高明,要先去看看孔子有多真。我们跟孔子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比孔子虚伪得多。所以《论语》就像一面镜子,处处照出我们生活当中的伪和妄,知道了自己的不真与不合道理,我们就能够努力朝着真与合道理去生活。去年流行一个词“油腻”,还编出了三十几条油腻的标准。然而什么叫油腻?伪装就是油腻。什么叫不油腻?清水出芙蓉就不油腻。那些油腻的人读的都是油腻的书,而那些不油腻的人读的都是向真而活的书。比起是不是能活得真实,努不努力向真而活,才是关键。

第三是具体。孔子所说的道理,都是就着具体事情来说的,孔子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不悬空说貌似高明而抽象的道理。北宋大哲学家程颢说“百理具在,平铺放着”,也是这个道理。很多道理貌似高明,实际上连道理都不对。就像如今很多人都会劝大家放下,但他们自己都放不下,还劝别人放下?我有时候逗他们,“你看,你劝人放下,真聪明,别人不放下你怎么拿呢?”孔子就不劝你放下,放下什么?不该你碰的你就不能碰,谈不上放下;该你拿着的,你就拿着,不用放下。

《论语》这本书要反复去读。

今天大部分人的生活当中,最缺乏的就是经典阅读。“读”本身最重要,经典阅读之谓经典阅读,是要把“读”本身当成目的而非手段。等你把对《论语》的阅读当成目的而非手段的时候,这样的书在你生命中发挥的作用就是最大的。

如果我今天的演讲能够让大家跟《论语》这样伟大的经典结缘,如果大家此后的生命里能够伴随这样伟大的经典,大家的生命当中从此开始有经典阅读的部分,那我此行就太值了。

两三千年来中国文明的总结者、提炼者和升华者

《论语》这本书太平实了,以至于很多人怀疑孔子有哲学吗。如果孔子没有哲学,没有对世界、对人生的最根本问题的认识,那《论语》平和正大坚定的目光从何而来?孔子说问题的时候,何其笃定。孔子跟真理之间的关系好像是统一的,所以孔子说话一点不费力。我们说话就很费力,因为我们要不断思考,这说明我们跟真理不是同步的。而孔子说话,信手拈来,给人感觉一弯腰就是真理。孔子在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时候,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时候,没有一点勉强,是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所以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这评价是由衷的,而且我认为是客观的。

孔子是到春秋末年以前两到三千年中国文明的总结者、提炼者和升华者。孔子关于世界和人生有特别根本的认识,而且这个认识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到今天我都认为是唯一可能正确的框架和结构。

我最近体会特别深,尤其是在我的新书出版了以后。面对很多质疑的时候我会思考,越思考越感受到孔子的伟大。为什么孔子总是在具体的地方指点,而不直接说抽象的道理?因为孔子明白一件事:大部分人都不是靠思考度过自己的人生,大部分人靠的是常识和习惯。所以我为什么说“带着天空的高度回归大地”,大地太宝贵了,父辈告诉我们的道理太宝贵了。

随便举个例子,正确的人生道理是什么?我小时候我妈常常讲“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你把这样的道理牢牢刻在心里,你对生活就有正确的态度,就会发现有点不如意的事儿,生活才是正常的。所以如果今天居然什么事儿都很顺利,我就要想明天会不会有麻烦了,因为那才是生活的常态。

孔子特别怕抽象的、普遍的道理对一般人仅仅构成抽象的了解,由于没有具体的认知,这样的道理对一般的人来讲是没有真正意义上普遍有效的指导性的,反而不如一些最朴素的道理对人更有利。所以孔子教育弟子时,特别针对弟子的资质。资质高的,孔子就告诉他们高明的道理;资质不够,孔子就告诉他们能听得懂的道理。

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了,排在孔子学生当中前十名,孔子都不给子贡讲这样的道理,说明在最深刻道理的层面上,子贡的资质不足。

▲中国的哲学是以孔子为基础、以老子为补充的哲学

哲学家是时代价值的守护者和重估者

人性和天道在讲什么?孔子的论证方式和论证结构是这样的。

大家常常说“三观”,三观就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如果用一个词来讲价值观,这个词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即“应该”。简单说,价值观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活、不应该怎么活。对年轻人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早点想明白两件事儿: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真正想明白了,人生就大体立得住了,即使中间有小的波折和偏离,也最终会回到正轨上来。光知道“应该”还不够,还要去证明这个“应该”——为什么这么活是对的,那么活是不对的?为什么我要成为这样的人而不能成为那样的人?道理何在?孔子的论证很简单,价值观解决“应该”,人生观、世界观回答为什么“应该”。为什么“应该”,因为人性就是这样的,天道就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换句话说,符合人性、符合天道的就是对的;违背人性、违背天道的就是错的。而天人是一贯的,是不相违背的,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天人合一”。

我认为三观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成长的两个阶段的教育很关键:第一个阶段是初中,初中时,人会养成潜在的为人处事的基本倾向,一旦形成了,就很难动摇;第二个阶段是大学一二年级,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北大一直坚持教本科生。

哲学家是时代价值的守护者,当根本价值被动摇时,哲学家必须起来捍卫。哲学家还要重估价值,因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应该”是具有时代性的、历史性和偶然性的。

最简单的例子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孔子不认可男女平等,强调男尊女卑,男尊女卑在今天还能讲吗?我认为不能讲。我们国家妇女解放走到今天这个程度,释放了多么巨大的劳动力和生产力,人自身有劳动的能力,有劳动的权利,有劳动的愿望,这正是尊严所在。我的一个朋友嫁女儿时心里很难受,就跟我表达,“这要是儿子该多好。”一般娶媳妇的家里都笑哈哈的,觉得占了便宜;嫁女儿的都哭得稀里哗啦的,很担心的样子。我说这有什么可担心的?你看看今天那一个个男孩脆弱的样子,谁伤害谁不一定呢,大概率事件是男孩被伤害。通常情况下,越是家庭环境稳定、家庭条件好的男孩,都挺容易被伤害的。今天讲男女不平等,从能力上都没有资格讲。你现在到北大看看,一个个小女孩都很强大,你还好意思讲吗?

通过成就他人而实现自我

具体看看人性问题。孔子讲人性就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什么叫人性?人性就是人不得不如此的本质倾向。所以我一直觉得,成为人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就是碰巧成了人而已。既然碰巧成了人,就得把自己的“不得不”做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由于这句话后来写成了三字经,所有人都知道,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这句话是伟大的哲学突破。“性相近”解决人性的普遍性问题,“习相远”回答普遍人性的基础上,为什么现实中人与人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是高度结构性、高度概括性的,绝对是伟大的提炼和升华。

人的本质倾向是什么?这需要进一步思考。我们从《论语》的第一章讲就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跟“乐”显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今天不强调它的不一样,而是强调它的统一性。如果我们要把“说”跟“乐”放在统一的概念下,我愿意把它们放在“幸福”的概念下,所以《论语》第一章提点出人的普遍倾向是追求幸福。

那么实现幸福的条件是什么,或者说幸福的内涵是什么?关于实现幸福的条件,有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需要回避:一是抽空了精神生活的空洞物质,二是剥离了物质的空洞精神,这两种思想倾向都是没有道理的。关于这个问题,孔子讲得特别实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讲幸福的最低物质条件是,饿了吃最朴素的饭,困了弯着胳膊睡,这个条件就是“自我保存”的条件。幸福第一方面的条件就是“自我保存”,人活着总不是为了消灭自己,每个事物都有自我保存的倾向,甚至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有这种倾向。

但是人不能只有自我保存,只追求自我保存的,那是动物。除了自我保存以外,更重要的是自我实现。除了在某些特定的时代,比如兵荒马乱的时候,自我保存成为压倒性的问题;而在昌盛和平的时代中,自我实现是更重要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二者之间也会形成冲突,这意味着选择自我实现就必须放弃自我保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孔子说得很清楚,“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当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之间形成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应当放弃自我保存,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通常情况下构不构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换句话说,我的自我实现了,会不会妨碍他人的自我实现?难道不是吗?比如我们下棋,我赢了你就输了,意味着我的自我实现了,你的自我实现被否定了,这好像是冲突的。然后一定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我实现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冲突,看似如此,实际上是在一种错误的自我观念的基础之上才形成的,这都是源于“太自我”这三个字。

我最近老讲“他人不在我之外”的道理。当你真正体认到“他人不在我之外”,你的整个人就改变了——你对待他人的态度会变,对待自我的态度也会变,封闭狭隘的自我就会被打开,打开以后,阳光就会照进来。为什么这么讲?孔子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一般都简单地理解为“推己及人”,但是要注意,这句话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要强调每个人都是通过立人来立己,通过达人来达己,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成就他人而实现自我,成就他人是手段,实现自我是目的。

人可以讲自爱,但不能讲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最高程度的不自爱,忘我才是最高程度的自爱。不要一听到“自”就觉得不对,在汉语里面,大部分跟“自”有关的词都是正面的,比如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但是人一旦走到自私、自利就过度了。

▲杨立华关于中国最基础的两个哲学体系的解读,让听众们受益匪浅

仁者,就是把人的内在生命力充分实现出来

人总是通过成就他人实现自我的,所以人一生都在两个人当中,即“自我”跟“他人”,人的一生没干别的,面向他人、朝向他人、走向他人。两个人组成了哪个字?“仁”。孔子用“仁”概括人性的内涵,人不得不如此的本质倾向就体现在“仁”上。《论语》当中,“仁”这个字出现了次,每次出现,孔子讲得都不一样。“仁”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前辈们一直觉得孔子没有告诉我们大家,其实孔子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概括起来,“仁”就是人心灵的主动性。人和人之所以有差别,就在于主动性有没有放在该放的地方。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动的人是清醒的还是麻木的?是清醒的。为什么?因为麻木就是不仁,日常语言早就告诉我们答案了。第二个方面,主动的人是自由的还是被奴役的?是自由的。为什么?因为奴役状态就是想做什么不能做,不想做什么一定得做。下面我们来说说主动性的第三个方面,也就是“仁”的第三个方面。植物种子最核心的部分被称为“仁”,是生机之所在,所以“仁”有生机、生命的意思。程颢提出了谷种之喻,“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这三个方面当中,最根本的是生机。“仁”是人内在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生机。仁者,就是把人的内在生命力充分实现出来,不仁者,就是部分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

生命力从哪儿来?从天道而来。天道就是一个永不停息的不断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中国人最常说的一个词来形容,即“生生不息”,天道的本质就是生生不息。“仁”从天道而来,人的主动性,其内在不可剥夺的生机,就从这生生不息的生命里来,从这天道里来。因此,天道跟人性是相贯通的。

有这么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强调的就是日新的、永不停息的创造,就是这生生不已的最饱满的生机,这样的生机落实到人身上,就是要自强不息,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命力焕发出来,把我们的主动性最充分地实现出来。

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是积极、主动、创造、充满生机。错误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消极,懈怠,颓唐,寄生和剥削。为什么前者是对,后者是错的?因为前者是符合人性、符合天道的,后者是违背人性、违背天道的。

我们的文明是把劳动和创造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这个文明最根基性的东西,也是我们这个国家能够在过去几十年里就到达这样高度的原因。如今的很多经济学家说看不懂中国的经济,答案多么简单,13亿人口每天都活得这么勤奋,中国怎么可能不好?这个精神,源自于对世界、对人生最根本问题的真实而深刻的认识。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孔子的哲学是什么样的哲学呢?是人性跟天道的贯通,是明体达用的道路,“体用”的观念是北宋时才有的,但是我们用它来加以说明。孔子的哲学是从本体当中直接推出根本价值的哲学,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根本特点还是以孔子为基础,以老子为补充的哲学。

(本刊记者张雅乔据杨立华教授在即墨古城大讲堂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

张雅乔美编

孙悦姿

期独家策划

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这是文化自信丧失的一种表现。如今文化自信的丧失,已经方方面面伤害了我们。而只有那些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人,才能真正向别人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