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墨城的老街古巷间,用镜头记录它们当时的样貌,留下一段记忆,记下它们曾经如此这般地存在于史,存在于世。
胡家胡同。早年,胡家和蓝家是这一区域的大姓望族,一条胡同能以家族的姓氏命名,足见该家族的强盛兴旺。
水胡同,民间也称鬼胡同。这条胡同虽然狭窄幽闭,无法通行,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记载着胡蓝两家的一段历史恩怨:“千里捎书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据说此故事的由来即缘于此。
看看,又是一处小巷终端的堵房。
真武巷。巷名显示,这里或许曾经有过一处道观。
老县衙的后基围墙。老县衙地势南高北低,风水不利,于是当初采取了后部垫高加围的方式,并植以树木,形成了如今的围挡高墙。
后庵街。老县衙后街,不知当年是否有尼姑庵存在。一大早,一位骑三轮车的人从后庵街缓慢驶过。
门楣古旧。但门楣上的字迹显示这里的生活丝毫不陈旧,现代化的通信方式和工作方式会渗透到各个角落。
“泰山石敢挡”?这家主人气魄不凡,敢于鸡蛋碰石头,虽勇气可嘉,却谋略欠缺。准确的说法是“泰山石敢当”,细解释话就长了。
“五福巷”,名字多好!人生谁不求五福?望望不远处,坊子街已然一派新气象,而五福巷却已被严严堵住,实至名归的日子还有多久呢?
倚屋老树,还是倚树老屋?不知道它们谁的年龄更大些。不过门头上的瓦肯定是后来换上的,因为它的颜色不对。
几乎所有的门上楹联都是关于幸福的祈愿,而大门内的影壁上更是无一例外地嵌有一个永久性的“福”字。愿望啊!
看见门口的红喜字,我有些感慨:如今年轻人结婚,讲究房子车子等等,这样老旧的房子可以作为新房,不知是新人的豁达还是无奈。如是前者,倒真让人敬佩新人的心胸气度。
在这里本想深入进去探究一番,无奈门口的大狗虎视眈眈。我这人生来怕狗,听见狗叫都能掉魂儿,罢了罢了,撤退为上。
有一处老门,两跺三进,内门紧闭,不知里面还有人居否?
这条巷子房屋古朴陈旧,可巷道上铺的地面砖让它失了颜色。老的巷道,仅是在中间铺一道窄窄的石板。
巷子西侧的房屋少一些电线干扰,显得更整洁一些,不过细看仍有电线不规则地挂在墙上。
一处院门,竹片编成,现已有些腐朽,但仍郑重其事地立在那里,似乎很严肃地对我说:有门在此,防君子不防小人!
这是一处大户人家的院落,大院内建有若干房舍,几代人聚院而居,自成一统。如今这里已物是人非。
一面老墙。墙砖不言,却印刻着无声的岁月。
南顺城街。这个名字大概也是因为居县衙之南,顺城而建。只是名字虽存,城廓不在,只留下了一份遥远的记忆...
△扫一扫,了解更多即墨古城
来源:即墨古城
即墨新闻交通广播
↓↓↓点击原文收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