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十年增加1

原标题:青岛日报聚焦

青岛“七人普”数据公布:揭秘“千万级”城市家口

青岛“七人普”数据公布:揭秘“千万级”城市家口

十年增加.66万人,其中西海岸新区增量最多,城阳区增幅最大;城镇化率达76.34%,人口素质明显提升

“三大效应”推动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十年来,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彰显了青岛城市发展的蓬勃活力。

普查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市人口增加.66万人,居全省首位,年均增速1.4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8%)0.8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人口比重9.92%,比年提高0.8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省首位。在全省16个市中,人口总规模由年的全省第三位(第一、二位分别为临沂、潍坊)上升到年的第二位(第一位为临沂.84万)。

青岛人口快速增长的数据,既在意料之外,令人欣喜;也在情理之中,有其现实必然。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普办”)分析,青岛人口数据的增长可概括为“三大效应”。

首先,是国家战略赋予青岛独特区位优势的“虹吸”效应。十年间,全市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随着国家首个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合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随着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特征更加明显。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使青岛形成了较强的人口“虹吸”效应。

其次,是青岛加快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的“引擎”效应。年,我市GDP超过万亿元,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眼下,我市聚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投资带动经济工作全链条,以工业互联网串联产业转型升级主脉络,狠抓项目建设,聚力实体经济做强13条重点产业链。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投资实现连续较快增长的同时,由于人口具有很强的产业追随性,产业的快速发展无疑成为人口持续增长的强力引擎。此外,经济发展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加速了人口从中心城区向新城区转移。十年间,胶东国际机场已建成,济青高铁、青连铁路、潍莱高铁开通,龙青高速、新机场高速一期等道路通车,进出青岛通道更加快速、便捷。城镇区域不断拓展,已开通6条地铁线,城镇辐射范围进一步延伸,城市人口承载力不断提升。

第三,是青岛改善营商环境和放宽人才引进政策的“推拉”效应。尤其是最近两年,青岛推动“新官理旧账”,组织干部赴深圳、上海体悟和专业实训,培育干部队伍“市场化意识、法治化素养、专业化能力和开放型气质”。在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方面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之举。以生态思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更大投资热情的同时,也让投资者和创业者纷至沓来。此外,年、年和近期,我市连续多次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落户和准入条件,为人口集聚增加提供了政策支持。通过打造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可以说,这些积极政策形成的“推拉”效应,有力地促进了青岛人口的持续增长。

城镇化率76.34%区域人口变化明显

对一个城市而言,人口就是城市细胞。细胞活跃,城市才更具活力。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85万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31万人,增长34.05%,年均增长2.97%,快于全市人口平均增速1.5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32万人,比年减少59.65万人,下降20.02%。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76.34%,比年提高10.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高于同期全国(63.89%)12.45个百分点、全省(63.05%)13.29个百分点。全市市区人口达.24万人,比年增加.36万人,增长92.87%,年均增长6.79%。市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71.21%,比年提升28.54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处在高位的直观体现,就是城镇人口稠密,伴随人口集聚度提升,城市服务业需求扩大又会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可以说城镇化的速度,很大程度决定着新发展格局能否加快构建。

对此,市人普办分析,多年来,全市认真贯彻执行《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年)》,认真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以中心城区三城联动发展为核心,以市域主要交通干道衔接,构建分工明确、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新型空间与功能体系,打造大都市区城镇化总体格局。同时,全市聚力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深入推进“突破平度莱西攻势”,加大投资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市区和城镇区域服务保障水平提升,人口吸引力、承载力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继续向市区和城镇区域集聚。

十年来,受各区域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区划调整、交通设施配套等因素影响,各区域人口规模也发生了较明显变化。西海岸新区增加人口最多,城阳区人口增长幅度最大。人口增加的7个区市分别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李沧区、即墨区、胶州市、崂山区、市北区,分别增加51.10万人、37.24万人、22.49万人、15.89万人、14.47万人、12.29万人、7.62万人,增长幅度较大的4个区为城阳区(50.52%)、李沧区(43.89%)、西海岸新区(36.69%)、崂山区(32.38%)。人口减少的3个区市分别为平度市、市南区、莱西市,分别减少16.61万人、5.82万人、3.01万人,减少幅度为-12.24%、-10.68%、-4.01%。

市人普办分析认为,西海岸新区获批第9个国家级新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全部位于该区域内。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覆盖我市全域,按照“1个核心区+N个联动区”进行布局建设,核心区位于胶州,这些新平台给两区市发展带来新机遇,人口增长明显。同时,城阳区、李沧区等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多条地铁的开通、畅连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人口和劳动力向这些区域加速集聚。

流动人口增长46.27%人口素质明显提升

青岛在人才引入和城镇人才集聚上也颇具优势。

普查数据显示,年,我市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12万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提高51.72%,占总人口比重22.55%,提高7.69个百分点。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43年,比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9.6年)提高0.83年。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14.93万人,同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19.45万人,下降56.57%。

十年间,青岛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高校和研究院入驻我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持续增加。同时,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招才引智工程的持续推进,全市高学历人口规模快速增加,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市人普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口素质的有效提升,对青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和有力支撑。”

青岛在人才引入上的优势还有一个有力佐证,那就是来青安家置业的外来人口中,男性居多数,并对我市人口性别比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22万人,比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74.05万人,增长16.86%,占总人口的比重50.96%,比年提高0.57个百分点;女性.95万人,比年增加61.62万人,增长14.25%,占总人口的比重49.04%,比年下降0.57个百分点。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比年的.58上升2.32个百分点,全市男性比女性多19.27万人。全市性别比位于合理区间,男女性别结构更加合理。

还有一组数据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30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