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政前方引力新即墨深度系列报道新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s://m-mip.39.net/m/mipso_5154120.html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姚绍毅高书华

  勇立潮头,向海图强。

  地球三分之二以上面积是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聚宝盆,海上粮仓、海洋牧场、蓝色药库等的科技进步承载着人类向深蓝进军的伟大梦想。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岛蓝谷,视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留下了对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期许。

  从年起,即墨鳌山湾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渔村的基地上,拔地而起了一座海洋科技新城——青岛蓝谷。从空中瞰青岛蓝谷,可以看到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检集团、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建筑,这里高楼矗立、车流穿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青岛蓝谷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地区生产总值由年.8亿元增长到年95.6亿元,数值实现翻倍;涉海基金规模达到亿余元,涉海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达到余项。

  即墨向海而兴,锚定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这一总体目标,“青岛蓝谷”号发展巨轮,一往无前驶进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

海洋科技:高端要素不断集聚

  青岛蓝谷更是世界蓝谷。海洋科技创新高端要素在这里加快聚集,一批海洋领域“国之重器”汇集成为青岛蓝谷的核心竞争力。

  青岛蓝谷目前拥有众多海洋研究机构和人才储备,截至目前集聚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船重工所、青岛航运发展研究院等多个“国字号”、“中字头”科研机构和山东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高端科研平台竞相聚集、创新活力涌动迸发的海洋科研教育高地。

  目前青岛蓝谷拥有各类实验室、技术中心、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其中省部级以上0余个。拥有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引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创新各类人才,其中院士70余人,国家级专家60余人,省泰山系列工程人选60余人,形成了“领军型+创新团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成果涌现。青岛蓝谷发挥高端资源集聚效应,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构建综合立体海洋观测网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出一批具备全球领先水平的基础性科学成果和应用型科研成果,并成功举办工信部年“创客中国”海洋专题赛,青岛蓝谷国际海洋自主创新领先地位逐步彰显。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构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全球海洋科研领域速度最快的超算平台和覆盖全球的高分辨率立体观测系统,建成“两洋一海”海洋观测网和海洋大数据中心,研发“深蓝1号”智能渔场,拥有水下仿生机器鱼、无人水面船、海洋传感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关键技术的海洋仪器设备。国家深海基地拥有“大洋一号”远洋调查船、“向阳红09”载人潜水器试验母船等,负责运行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入围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号水下滑翔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海燕-X”最大下潜深度达米,刷新世界纪录。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可燃冰”实验模拟研究为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做出巨大贡献,助推我国成为实现稳定开采海洋超级能源的首个国家。

  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年,青岛蓝谷获国务院批复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也是青岛唯一一个精益创业类的双创示范基地。今年1月,蓝谷创业中心也正式获科技部批复海洋专业领域国家级孵化器,实现了即墨区、蓝谷国家级孵化器的零突破。落地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发起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年至年底,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达到约19.5亿元,其中涉海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达到约13.35亿元,占比68.6%。

海洋产业:培育发展迅速壮大

  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哪一条线都离不开项目的支撑。优质的科研创新能力,必然形成巨大的辐射带动效应。

  年9月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航行TEU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在青岛女岛海区成功开展海试。“智飞”号由青岛蓝谷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是国家科技部“集装箱商船智能航行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研发成果的示范应用。

  通过该船完成绿色动力、船岸移动通信网络、智慧引航、船拖一体化、集装箱货物无人化调度管理等实验科目,将为自主航行集成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无人驾驶船舶海事监管相关法规等提供实船认证支撑,对实现船舶货运无人化乃至航运业态再造奠定重要技术基础,对促进我国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航运和船舶工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去年底,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产学研各方研发建造的全球规模最大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北船重工启动建造。

  该船载重量约10万吨,单个养殖舱体积相当于半个标准游泳池,集成了海水置换、养殖舱增氧、视频监控等13个智能化系统,可在深海实现养殖舱体与外界海水不间断交换,有效避免近海养殖污染与远海养殖风险。该船计划于今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拢、出坞下水并开展设备及系统调试,预计年3月正式交付运营。

  近年来,青岛蓝谷新兴海洋产业逐步壮大,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优势科技成果产业化初具雏形,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规划建设了海洋智能超算与大数据产业园、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等海洋科技产业园区,集聚高端科技型企业,培育了山东省标杆示范瞪羚企业1家、独角兽企业1家,青岛市新“金花”企业1家;高新企业数量累计达到0余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余家。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三研究所海洋光机电技术研究中心、中船重工所青岛腐蚀与防护研究中心、即发集团海洋生物纤维材料科研基地加快建设、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博迈得海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技术企业快速成长。

  作为一个年轻的功能区,青岛蓝谷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所在地即墨区构建“局区一盘棋”协同发展格局,成立即墨区和青岛蓝谷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实现步调一致、协调联动、共赢发展。“申”“青”互动,逐梦深蓝,对接上海专题推介交流会,总投资达63亿元的18个涉海、金融、现代服务业、世界强、中国民营企业强项目,以及两个院士团队成功签约;总投资亿元的2个涉及科技、产业、民生等各个领域的“海洋攻势”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过亿元的22个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海洋材料、海洋能源、海洋生物、现代金融等诸多领域……一个个高光时刻展示了蓝谷人团结协作、协同并进的生动实践。

海洋新城:发展布局持续优化

  漫步蓝谷,宽敞整洁的道路两侧,分布着一排排新建的办公楼、居民楼,绿化带里的树木向着高空伸展枝桠,浓密得渐成树荫。在这里,万物生长,人声渐喧。

  这座新城烟火气渐浓背后,是青岛蓝谷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打造高品质的宜居宜业海洋新城的久久之功。

  近日,青岛蓝谷实验学校规划方案通过专家评审,预计年8月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蓝谷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青岛蓝谷实验学校位于即墨区鳌山卫街道东绕山河村以西、迎恩苑小区以南、山大南路以北。该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约亩,建筑面积约6.37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包括教学楼、体育馆、室外运动场、礼堂、海洋馆等。

  青岛蓝谷坚持底线约束、发展引导、弹性布局的研究思路,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多方协调、精准对接,兼顾“保护与发展”,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规划空间格局,为蓝谷各类开发保护活动提供了法定依据。

  青岛蓝谷先后完成创业路、科技路、山大南路等共计2条市政道路的新建、改扩建工程,总长31公里,已全部贯通,基本解决了大项目及社区居民的出行问题;累计敷设各类管线00余公里,满足区域供水、供电、燃气、排水等需求;加快供电网络建设,累计完成供电线网建设60公里,建设完成KV学苑站、蓝谷站,满足了蓝谷大项目用电需求。

  配合地铁11号线投入运行,实施11号线桥下空间及柴岛路沿线环境提升工程,推进沿线23公里城市绿轴景观提升工程,并制定区域内公交接驳方案。围绕即将启用的胶东国际机场,规划建设青岛蓝谷至胶东机场快速通道,连接青岛蓝谷、即墨城区、城阳区、胶州市,进一步优化市政道路及管线网络,保障居民顺畅通行。

  医疗设施方面,医院已开工建设,计划年底封顶,投入使用;教育设施方面,山东大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已招生,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已开工建设,计划年投入使用;华龙学校和鳌山卫实验学校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生活配套设施方面,根据人口布局情况,充分利用边角地,布局邻里中心,其中凤凰山邻里中心已开工建设;另外,银座新天地商业综合体、蔚蓝时光影城、青岛出版集团青岛蓝谷BC书店、脉搏健身俱乐部等已正式运营。实施城市环境提升工程,精心规划城市生态走廊和岸线生态廊道,完成滨海景观整治工程,修复滨海岸线约2.6公里,整治恢复小岛湾北岸近10公里海岸线自然风貌,加速推进小管岛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面向“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愿景,青岛蓝谷提出了“”发展思路:“1”即锚定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总体目标,第一个“3”即建设鳌山湾海洋科创引领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第二个“3”即围绕科技创新、产业组织、功能完善三条主线,“6”即聚力开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品质提升、体制改革六大攻坚。

  青岛市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国家海洋科学城,更是明确了蓝谷在青岛打造“国家海洋科学城”这一战略中的核心作用。无疑,青岛蓝谷承载着即墨区向海而兴的历史使命。

  一隅观全局。蓝谷海洋科技新城的崛起,是即墨区推进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即墨创新发展的魄力和行动力。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绝不是一句空话。从实处激发内生动力,用实干凝聚发展的磅礴力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青岛蓝谷,未来可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60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